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汕头市卫生健康局(中医药局) > 图片新闻
近日,科技部第十七届“驼人医疗器械科技创新奖”评审活动举行颁奖仪式,汕头市中心医院王昊教授团队项目从1632个申报项目里突围,斩获“精准化智慧麻醉”领域一等奖。据悉,该项科研打破了传统麻醉监测局限,将有望引领麻醉“可视化”新范式,进一步提升患者手术安全性。

王昊教授团队参赛项目《肺部电阻抗成像可穿戴设备的研发及临床应用》获一等奖。 受访者 供图
该奖项是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设立(科技部社会力量奖0217号)的医疗器械领域唯一的国家级社会力量奖项,也是目前国内引领临床高价值医疗器械创新的重要平台。此次评选活动权威而严苛,来自全国958位行业专家从临床价值、创新性、产业化可行性等维度严格评审,以线上打分、实时直播保障评选透明度,展示着此次获奖项目的“含金量”。
据介绍,麻醉是现代临床医学的重要支撑,事关手术患者的生命安全与术中术后舒适度。此次王昊教授团队获奖项目为《肺部电阻抗成像可穿戴设备的研发及临床应用》,涉及的设备是由暨南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姚佳烽教授团队研发,并在王昊教授带领下实现了临床应用,项目团队攻克了信噪比提升难、成像精度不足、信号干扰复杂等多个技术瓶颈难题,打造了贴合临床个性化需求的肺部电阻抗成像可穿戴设备,为麻醉过程动态调控提供“可视化”支撑。
简单地说,以往,在患者手术过程中,麻醉医师仅能通过监护仪器的数据间接地了解患者的身体状态。而这项创新研究好比为患者的肺部装了一个“监控摄像头”,能够实时显示患者体内情况,为参加手术的麻醉医生和外科医生们提供直观、实时的信息,降低了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记者了解到,王昊教授团队获奖项目成果已在广州率先开展应用,并陆续向全国多地推广,精准服务于区域高发疾病人群及麻醉高风险手术患者,目前已累计服务患者超过2万例,转化收益6000余万元。项目先后获广东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广东省优秀医药成果等多项荣誉,其转化成果“胸阻抗断层成像仪”取得国家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在不久的将来,这项肺部可穿戴设备创新成果将惠及更多患者,引领麻醉学科新的发展。
公开资料显示 ,王昊教授曾担任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兼麻醉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项目20余项(其中在研:国家级4项,省部级重点项目3项),2023年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今年10月,王昊担任汕头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
今年5月,暨南大学与汕头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并举行揭牌仪式,将汕头市中心医院共建为暨南大学汕头临床医学院。汕头市委书记温湛滨出席会议并致辞指出,希望汕头市中心医院借助暨南大学的优质平台,加强医教研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区域医疗中心功能,共同推动粤东地区医疗事业实现新发展。
记者了解到,汕头市中心医院麻醉科在2011年即获批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长期承担汕潮揭地区乃至粤东地区大量的危重症患者麻醉、困难气道处理以及特殊病例的抢救工作。该院作为全国文明单位、广东省首批高水平医院、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近年来正加快医、教、研协同发展,将临床科研的工作成效转化为群众的健康福祉,提升粤东地区整体医疗服务能力与患者就医体验。
来源:南方+

中国政府网
无障碍版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2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