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由教育部、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共广东省委人才办、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教育厅、中共汕头市委、汕头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百万英才汇南粤”2025年N城联动秋季陕西地区重点高校招聘活动正式收官。这场自11月4日长安大学专场启动,先后走进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最终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场落幕,覆盖陕西7所重点高校的“产才之约”,严格落实“百万英才汇南粤”2025年N城联动秋季招聘活动工作部署,以深度对接让粤陕“产业空间”与“毕业生潜力”双向奔赴,为两地毕业生就业与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据统计,招聘活动共875家次优质单位参聘,释放3.8万个招聘岗位,7 场专场累计进场求职约1.65万人次,收到简历超1万份,达成就业意向近2000人。
粤陕相融:风土人情共鸣处,共赴高质量发展路
广东与陕西,虽隔千里,却有着跨越地域的默契——“精神契合”与“产才融合”。从精神内核看,广东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与陕西深耕厚植的实干底色,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共同目标下同向发力;汕头人敢闯敢试、务实创新的“特区精神”,与陕西人踏实笃行、精益求精的“黄土底色”,在“干事创业、追求突破”的实践中高度同频。从文化底蕴看,汕头“海滨邹鲁”的鲜活活力与西安“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厚重,虽气质各异,却都浸润着“崇实求进”的人文基因——这份深植于两地的精神共性,不仅拉近了地域距离,也为粤陕协作埋下了天然伏笔。

这份精神同频,更自然延伸到毕业生就业与产业需求的对接上:在全省产业布局中,广东人工智能、机器人、集成电路、量子科技等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蓬勃发展,加快建设战略性产业集群;于汕头而言,当前正围绕“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布局(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玩具创意、大健康)加速推进产业集群化,亟需大量专业对口的毕业生为发展注入活力。对陕西来说,7所重点高校在人工智能、电子信息、材料科学、能源动力、生命科学与临床医学等领域的学科优势显著,培养的毕业生兼具扎实理论功底与实践能力。广东及汕头的产业发展,恰好为陕西学子搭建了“学以致用”的就业舞台——让毕业生在对口岗位上发挥专业所长,将知识储备转化为职业成长的动力,同时为广东产业发展补充新鲜血液,也让此次招聘活动从一开始就充满“双向适配”的底气。
精准对接:为学子谋“好”岗位,为产业注“新”动能
自9月启动筹备以来,汕头始终以“精准”为核心,围绕陕西高校学科特色与广东产业岗位需求,构建全流程就业服务体系,既为广东产业汇聚适配力量,更帮陕西学子找到优质岗位。
(一)精准募集优质岗位,结构适配毕业生需求。前期筹备阶段,专项工作专班深入对接7所高校,系统梳理各高校核心学科方向,结合汕头“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及全省相关领域的岗位需求,联动制定“一校一策”岗位适配方案。落地执行中,募集的岗位呈现“量质双优、层级清晰、产业聚焦”特点:
覆盖全学历,适配不同阶段:细分博士岗3856个、硕士岗6219个、本科岗28153个,还配套531个实习岗位,覆盖“本科-硕士-博士”全学历层次及“实习-就业”全阶段,满足不同发展阶段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基础岗位起薪不低于8万元/年,年薪30万+岗位达2610个、50万+岗位394个,博士最高年薪达150万元,形成适配不同预期的薪酬体系。
聚焦强产业,匹配学科优势:20337个岗位属于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占比53.2%),聚焦先进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医药等核心领域;6348个岗位属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占比16.6%),涵盖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前沿赛道。同时锚定7所高校学科特色,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专场聚焦电子信息领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场匹配现代农业企业、陕西师范大学专场集中释放教师岗,形成“学科适配+岗位对接”的就业服务矩阵。
单位多元化,提供稳定选择:参会主体涵盖腾讯、格力等中国500强企业,中电科普天科技等央企国企,胜宏科技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及鹏城国家实验室、汕头大学等科研教育平台;更有68所学校提供超700个教师岗(覆盖高校至幼儿园各学段),汕头市金平区7家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携63个编制岗“携编招聘”,为毕业生提供稳定就业选项。
(二)精准推送适配岗位,科技打破就业时空壁垒。依托数字化工具与多元渠道,让岗位信息“精准触达”目标毕业生。
多维宣传造势,实现广覆盖强转化:前期通过高校全渠道地推、点对点精准邀约毕业生、联动陕西人才交流部门、潮属商会定向宣传,覆盖7所重点高校及当地多所院校;后续各专场宣传效应持续发力,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专场的优质岗位资源受到周边院校高度关注,多所学校闻讯后专门在学生就业专题会议上宣介活动亮点、推介重点岗位,其中西安信息职业大学组织300余名应届毕业生组团赴会应聘;陕西师范大学专场师资岗位优势跨省域传播,吸引全国28所高校学生专程到场应聘,求职热度持续攀升。
AI智能辅助,提升求职匹配效率:西安交通大学等专场引入AI智能求职辅助系统,提供简历优化诊断、人岗匹配算法推荐、AI模拟面试实战评估全流程服务,助力毕业生快速锁定适配岗位,不少学子反馈“系统推荐的岗位和专业契合度很高,省了不少筛选时间”。
线上平台延伸,实现招聘“永不落幕”:依托“粤就业”小程序与“广东公共求职招聘服务平台”,所有专场岗位信息统一筹集发布,同步举办线上招聘会并持续一周,打破线下活动时间限制,方便毕业生灵活投递;依托“粤就业”小程序,毕业生还能实现岗位智能查询,全方位覆盖求职需求。
直播带岗覆盖,拓宽参与维度:开启“直播带岗”通道,主持人与企业HR联动讲解岗位要求、薪资福利及发展前景,实时解答“政策补贴”“岗位适配性”等毕业生关心的问题,累计观看3.5万人次,让未能到场的学子也能同步参与这场求职盛会。
强化服务:南粤温情暖人心,全链保障稳就业
透过这场就业对接活动,文化交融与城市温度成为吸引毕业生的重要纽带,而全链条服务则为“促就业更稳就业”筑牢根基。
(一)沉浸式文化体验,感受南粤温情。各专场突破传统招聘模式,让毕业生在求职中深度感受广东魅力。特色场景赋能:增设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主题打卡点供学子感受赛事活力,各专场量身打造文化亮点——长安大学专场以“关公巡城”茶艺搭配仙城束砂,茶香里透着潮汕味;西安交通大学专场奏响潮筝,搭配传拓技艺、面塑醒狮与贝雕作品,尽显岭南巧思,现场西安市潮汕商会组建的英歌舞展演铿锵有力,吸引大批陕西学子闻动而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专场设石刻拓印、剪纸、漆扇非遗区,互动热闹;西北大学专场,面塑工艺师为学生现场制作个性卡通“面偶”,定格专属记忆;陕西师范大学专场有手撕纸非遗技艺与手作钩花,红桃粿挂件传递温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场推出“会跳英歌舞的机器人”,搭配手绘鹅蛋、灯谜互动添趣味;西北工业大学专场安排定时英歌舞表演,“花篮妹妹”现场派送海门糕仔,让文化可看、可尝、可感。暖心礼遇相伴:1万多份融合潮汕元素的特色文创纪念品被热情领取,参与打卡抽奖可免费获得潮汕文化伴手礼,与心仪企业签约更能收获汕头市人才驿站住宿体验券等专属礼物,不少毕业生说“这些小细节让我感受到广东的诚意,对这里的好感度更高了”。
(二)全流程服务保障,解除求职后顾之忧。活动始终围绕“让毕业生安心求职、顺利就业”发力,服务覆盖求职全环节。现场服务贴心:各专场设政策咨询区,专人细致解读广东就业政策;配套妆造设计帮学子展现最佳状态,行李寄存解决随身负担,驱寒热饮驱散初冬凉意,全方位覆盖求职需求。政策支撑有力:汕头在落实全省统一政策框架的基础上,推出“人才金凤卡”,涵盖户籍办理、配偶就业、医疗保障、住房保障等45项服务。A类、B类高层次人才及博士研究生等可申请人才住房租赁;更新增高校毕业生入职就业、初创企业扶持、灵活就业等5个“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场景,让政策办理更省心、就业创业更便捷。
长效合作:校企联动促融合,产才协同谋长远
以此次招聘为契机,推动粤陕就业合作从“单次对接”向“长效共赢”发展,同时依托“百万英才汇南粤”品牌势能,从区域覆盖与服务延伸双向发力,夯实产才协同根基。
共建合作平台,搭建长效桥梁。汕头正与7所高校积极谋划共建就业创业工作站与实习基地。其中龙湖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已与西北大学正式签约共建就业创业工作站,金晖隆电气、仙乐健康等汕头本土企业也与校方达成实习实践基地共建意向,为人才联合培养与岗位适配搭建制度性通道。
深化校企对接,推动产教融合。部分专场同步举办政校企人才交流会,参会企业与高校学科优势高度契合,既让企业提前锁定适配人才,也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产业需求导向,实现“产业引导育才、高校赋能产业”的双向协同。
服务延链固果,深化校地对接成果。在区域拓面的同时,同步推动陕西专场成果落地与合作深化。一方面,充分发挥“百万英才汇南粤”系列活动纽带作用,积极组织高校领导、学子代表参加年底前在深圳举办的秋季大型综合招聘活动,让校地合作从“单次专场”走向“持续互动”,拓宽人才对接渠道;另一方面,针对此次陕西7所高校专场中已达成签约意向或现场签约的毕业生,通过后续跟踪服务推动签约事宜落地落细,确保来粤就业从“意向达成”稳步走向“顺利入职”。
下一步,汕头的实践将持续融入广东“百万英才汇南粤”的整体部署,把此次粤陕合作的成功实践转化为长效服务机制,深化校地校企合作。这份跨越千里的“产才之约”,既是广东稳就业、促产才融合的生动实践,更将成为粤陕长期合作的坚实纽带——让每一位奔赴南粤的陕西毕业生,既能在岗位上实现职业理想,也能在广东的烟火气里找到归属感,让青春梦想与产业动能双向奔赴,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绽放光彩。



粤公网安备 44052302000004号